認識雲林

 

01015.jpg

 

雲林位在臺灣西方的中南部,在嘉南平原最北端。東邊是南投縣,西臨臺灣海峽,南邊隔著北港溪與嘉義縣為鄰,北邊沿著濁水溪和彰化縣接壤。東西最寬的地方有五十公里,南北最長的地方有三十八公里,全縣面積總計一千二百九十點八三五一平方公里。其中十分之九為平原,十分之一為山地,屬亞熱帶型氣候,年均溫攝氏22.6度,年均雨量1028.9毫米。人口約七十三萬五千人。雲林縣有二十個鄉鎮市,除斗六市、古坑鄉及林內鄉靠近山地,地勢較高外,其餘十七鄉鎮均屬平原地區。

 

以農業立縣、橫跨20個鄉鎮的雲林,自然純樸的農村風光與得天獨厚的農產物品,一直以來都是雲林人最引以為傲的資源。倚山傍海的地理優勢,也因此孕育出各式農特產美食,例如古坑的咖啡、臺西的文蛤、口湖的馬蹄蛤與臺灣鯛、斗六的文旦、西螺的醬油、大埤的酸菜、北港的花生與麻油等,每一個都代表了雲林最在地的味道,也是造訪雲林最不能空手而回的伴手禮品。此外,雲林擁有的廟宇數量更是全臺之最,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人潮前來參拜。當然,雲林對文化產業的深耕也不能被忽略,臺灣的布袋戲就是從雲林開始發跡,揚名於世,也讓雲林縣享有布袋戲之鄉的美譽。

 

 

雲林縣行政區

 

01. 斗六市:斗六市是雲林縣治所在地,位於古坑山區、嘉南平原、濁水溪流域、南投山區等四者之交會要衝上,氣候溫和、平原沃野,水利興盛,自古以來農業發達,民風淳樸,社會安定,是雲林縣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及商業中心 ,如今正蓄勢待發,朝人文、科技化都市邁進。

 

02. 斗南鎮:斗南鎮原稱「他里霧」,係平埔族的社名而來。位於雲林縣東南方,地勢平坦,視野寬廣,平原沃野,景色宜人,雲林縣主要河流大多位於此區內。

 

03. 虎尾鎮:虎尾鎮位於雲林縣之中心,濁水溪的沖積扇上,地勢平坦,土地肥沃,適合種植各種農作物,物產豐富,農產品多樣化,如:甘蔗、水稻、花生、甘薯、蘆筍、大蒜和玉米 … 等。

 

04. 西螺鎮:西螺鎮別稱螺陽,位於臺灣雲林縣北端,西螺因為農產豐饒,農業發展多元,醬油產業、蔬菜生產、西螺米、豆皮等都是西螺的特色。醬油產業在西螺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,因為水質、溫度和濕度的合宜,西螺號稱臺灣的「醬油王國」。西螺生產了全台灣高達三分之一的蔬菜,控制了國內蔬菜行情。西螺的蔬菜是由農會輔導,採網狀栽培的方式專業生產,這種方式可以降低雨、蟲害帶來的損失,提升生產蔬菜的品質。近年來更積極推廣有機蔬菜的栽培。濁水溪從上游帶來黏性高的土壤,配合濁水灌溉,適合種植稻米,\日治時代日本天皇亦指定要食用西螺米。因西螺盛產稻米,而粗糠為豆皮生產時主要的燃料,加上西螺的水質富含石灰,製作豆皮時易於凝結,提供生產豆皮良好的條件。

 

05. 土庫鎮:土庫鎮位居臺灣雲林縣中心地帶,經濟型態仍以農業為主,主要農產品為蒜頭、花生、稻米,其中蒜頭占全國總產量8成以上。同時,土庫鎮有名的尚有蜂蜜產業,鎮內有老牌之「山水」、「山泉」、「情人」、「益呂」以及新興之「蜜蜂工坊」等數家蜂蜜業者。另外,相關之農產加工品亦為土庫鎮產品之大宗,如國內老字號食用油廠「源順」生產之花生油。

 

06. 北港鎮:北港鎮位居台灣省中南部沿海,地處雲林縣與嘉義縣交界。北港朝天宮奉祀「天上聖母」終年香客絡驛不絕,香火鼎盛,信徒遍及海內外,為著名古蹟之一,經政府指定為宗教觀光區,給北港帶來一片繁榮,同時亦是鎮民經濟、文化與精神生活之重心。

 

07. 古坑鄉:古坑鄉為雲林縣轄域最廣、山地最多之鄉。全鄉田旱地僅五千餘公頃,餘悉為山林地,故林產豐富,竹筍、鳳梨、茶葉、柑桔、百香果等聞名全省。

 

08. 大埤鄉:大埤鄉位於臺灣雲林縣南端中段,居民多以務農為業,是典型的「農業鄉」,酸菜種植面積與產量高居全國之冠,全國超過八成的酸菜出該地區,因此而有「酸菜王國」之美譽。

 

09. 莿桐鄉:莿桐古稱「莿桐巷」,清朝以前刺桐叢生,人煙絕跡,先民到此墾荒,擇一小巷建屋成村,刺桐樹綠布全巷,故取名為莿桐巷。自然淳樸的農村特色,具有豐富的產業資源,因北臨濁水溪之賜,主要以水稻為主,種植面積及產量均為雲林縣之冠。

 

10. 林內鄉:「林內」顧名思義,在清領時期以前,本是一林蔭濃密之大林野,位於山麓,半山半原,雜木叢生荊棘遍佈人煙絕跡之地。林內鄉主要經濟活動,概以農業為主,農作物以稻米為主。要觀賞世界級的蝶河,屬於台灣特有的紫斑蝶蝶河就位於此。

 

11. 二崙鄉:二崙鄉地勢平坦,土壤肥沃,交通便利,水利設施完善,居民以農為主,係屬典型農業鄉;在先民披荊斬棘、胼手胝足、慘淡耕耘下,二崙鄉已成全臺重要農業生產地,二崙米、二崙西瓜、香瓜,更是聞名遐邇,素有臺灣省穀倉之雅號。

 

12. 崙背鄉:崙背鄉緊鄰濁水溪,即彰化縣雲林平原西部由東向西傾斜的濁水溪沖積平原上,地勢平緩,全境標高最高處為二十一公尺,最低處為七 公尺,地形略雨鞋狀,或稱海棠葉狀。 崙背鄉全鄉土地面積約五千一百公頃,其中耕地面積約四千二百九十公頃,水田約三千七百六十公頃,旱田約五百三十公頃,另有河川地約四百公頃,全鄉分為十四個村落,農作以稻米、落花生、大菲、飼料玉米等為大宗,蔬菜栽培面積則有日漸興盛之勢,農會積極輔導運作體系者共有十個產銷班,以苦瓜、青椒、甜豌豆等果菜類為重點輔導作物,苦瓜又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
 

13. 麥寮鄉:麥寮鄉昔日為洪雅族南社及貓兒干社的活動範圍,漢人最早的開發重心是海豐港,康熙年間該港已成為沿岸貿易門戶之一。麥寮地處偏僻,一般居民以農牧為業。因為沿海地區土壤鹽分較高,再加上海風吹拂,可耕種作物種類受到很大限制;而豬隻、家禽及水產等養殖業則一直在麥寮佔有極大的份量。

 

14. 東勢鄉:東勢鄉以務農居多,作物以稻殼、大蒜、甘藷、花生、甘蔗為主,蔬菜、西瓜等次之,養殖以養鵝為大宗(約佔全省25%),養豬、雞、鴨、家畜為主要副業。

 

15. 褒忠鄉:褒忠鄉原名埔姜崙莊,位於嘉南平原北境,亦為雲林縣中部,全鄉面積 37.0552平方公里。因其境內全年氣候溫和、土地肥沃,是個典型的農村,主要農產品為稻米、甘薯、蔬菜、西瓜、甘蔗、花生、玉米、大蒜、蘆筍等。

 

16. 臺西鄉:臺西鄉位於雲林縣的西方,緊鄰臺灣海峽,沒有任何鐵路及國道經過,對外的交通以公路為主。早期的臺西的地名為海口,原因是所在之地理位置瀕臨海洋,而於1946年改稱「臺西」。起因為它位於臺灣西海岸的中間,為了使與臺北、臺中、臺南、臺東合成五方不缺,因此海口之名更改為臺西。鄉內養殖漁戶多在魚塭內養殖文蛤、牡蠣和各式食用魚種(如虱目魚),吸引了不少的水鳥和白鷺鷥在此繁殖。

 

17. 元長鄉:元長鄉係屬平原地帶,總面積為七一八四公頃,可耕面積為五千一百多公頃,主要栽培作物有水稻、落花生、甘藷、食用玉米、大蒜、蔬菜、毛豆、牛蒡等作物其中以水稻、落花生栽植面積最多,水稻種植面積年兩期作約三千三百公頃,年產量為二萬四千多公噸,落花生種植面積年兩期作約二千八百多公頃,年產量約一萬一千多公噸,為元長鄉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。

 

18. 四湖鄉:全省吳姓子孫的大本營四湖鄉,清時隸尖山堡,地名源於今湖西村至四湖村之間,早期有二大湖、二小湖,漢人建庄後便稱此地為四湖。本地主要農產有:花生、西瓜、玉米、火龍果、高梁、蒜頭、甘蔗、蘭花、南瓜等,蒜頭產量台灣第一,而林厝寮西瓜產量與品質海線稱冠。

 

19. 口湖鄉:口湖鄉古稱尖山堡,本名象鼻湖。明未清初期,在今日口湖、四湖、台西沿海一帶,形成南北長達30餘里的長方形大潟湖,狀似象鼻,所以初期來到本地開墾的先民稱呼象鼻湖。日據時代口湖東堡與口湖西堡,緣於庄民遍種黑子麻,故稱烏麻園,後因魚池多且廣闊如湖,光復後命名為口湖。屬雲林縣最南沿海的鄉村,面積80‧896平方公里,大略分為口湖、下崙、金湖、宜梧等四大聚落,全鄉共有21村落。

 

20. 水林鄉:水林鄉原名「水燦林」,處於嘉南平原西北側,在雲林縣之西南端,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,因顏思齊曾經率領漢人登陸此地開墾,有「開台第一鄉」之稱。

 

資料來源:交通部觀光局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雲林 景點 人文
    全站熱搜

    堂本よし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